所属分类:web前端开发
Node.js 是一个开源与跨平台的 JavaScript 运行时环境。在浏览器外运行 V8 JavaScript 引擎(Google Chrome 的内核),利用事件驱动、非阻塞和异步输入输出模型等技术提高性能。我们可以理解为:Node.js 就是一个服务器端的、非阻塞式I/O的、事件驱动的JavaScript运行环境。【推荐学习:《nodejs 教程》】
理解Node,有几个基础的概念:非阻塞异步和事件驱动。
Node.js适合用于I/O密集型应用,值的是应用在运行极限时,CPU占用率仍然比较低,大部分时间是在做 I/O硬盘内存读写操作。缺点如下:
对于第三点,常用的解决方案是,使用Nnigx反向代理,开多个进程绑定多个端口,或者开多个进程监听同一个端口。
在熟悉了Nodejs的优点和弊端后,我们可以看到它适合以下的应用场景:
具体的使用场景如下:
在浏览器 JavaScript 中,window 是全局对象, 而 Nodejs 中的全局对象则是 global。
在NodeJS里,是不可能在最外层定义一个变量,因为所有的用户代码都是当前模块的,只在当前模块里可用,但可以通过exports对象的使用将其传递给模块外部。所以,在NodeJS中,用var声明的变量并不属于全局的变量,只在当前模块生效。像上述的global全局对象则在全局作用域中,任何全局变量、函数、对象都是该对象的一个属性值。
Node常见的全局对象有如下一些:
Class:BufferClass:Buffer可以用来处理二进制以及非Unicode编码的数据,在Buffer类实例化中存储了原始数据。Buffer类似于一个整数数组,在V8堆原始存储空间给它分配了内存,一旦创建了Buffer实例,则无法改变大小。
processprocess表示进程对象,提供有关当前过程的信息和控制。包括在执行node程序的过程中,如果需要传递参数,我们想要获取这个参数需要在process内置对象中。比如,我们有如下一个文件:
process.argv.forEach((val, index) => { console.log(`${index}: ${val}`); });
当我们需要启动一个进程时,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:
node index.js 参数...
consoleconsole主要用来打印stdout和stderr,最常用的比如日志输出:console.log
。清空控制台的命令为:console.clear
。如果需要打印函数的调用栈,可以使用命令console.trace
。
clearInterval、setIntervalsetInterval用于设置定时器,语法格式如下:
setInterval(callback, delay[, ...args])
clearInterval则用于清除定时器,callback每delay毫秒重复执行一次。
clearTimeout、setTimeout
和setInterval一样,setTimeout主要用于设置延时器,而clearTimeout则用于清除设置的延时器。
globalglobal是一个全局命名空间对象,前面讲到的process、console、setTimeout等可以放到global中,例如:
console.log(process === global.process) //输出true
除了系统提供的全局对象外,还有一些只是在模块中出现,看起来像全局变量,如下所示:
__dirname__dirname主要用于获取当前文件所在的路径,不包括后面的文件名。比如,在/Users/mjr
中运行 node example.js
,打印结果如下:
console.log(__dirname); // 打印: /Users/mjr
__filename__filename用于获取当前文件所在的路径和文件名称,包括后面的文件名称。比如,在/Users/mjr
中运行 node example.js
,打印的结果如下:
console.log(__filename);// 打印: /Users/mjr/example.js
exportsmodule.exports 用于导出一个指定模块所的内容,然后也可以使用require() 访问里面的内容。
exports.name = name;exports.age = age; exports.sayHello = sayHello;
requirerequire主要用于引入模块、 JSON、或本地文件, 可以从 node_modules 引入模块。可以使用相对路径引入本地模块或JSON文件,路径会根据__dirname定义的目录名或当前工作目录进行处理。
我们知道,进程计算机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,是操作系统结构的基础,是线程的容器。当我们启动一个js文件,实际就是开启了一个服务进程,每个进程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地址、数据栈,像另一个进程无法访问当前进程的变量、数据结构,只有数据通信后,进程之间才可以数据共享。
process 对象是Node的一个全局变量,提供了有关当前 Node.js 进程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控制。 由于JavaScript是一个单线程语言,所以通过node xxx启动一个文件后,只有一条主线程。
process的常见属性如下:
进程事件: process.on(‘uncaughtException’,cb) 捕获异常信息、 process.on(‘exit’,cb)进程推出监听
fs(filesystem)是文件系统模块,该模块提供本地文件的读写能力,基本上是POSIX文件操作命令的简单包装。可以说,所有与文件的操作都是通过fs核心模块来实现的。
使用之前,需要先导入fs模块,如下:
const fs = require('fs');
在计算机中,有关于文件的基础知识有如下一些:
针对文件所有者、文件所属组、其他用户进行权限分配,其中类型又分成读、写和执行,具备权限位4、2、1,不具备权限为0。如在linux查看文件权限位的命令如下:
drwxr-xr-x 1 PandaShen 197121 0 Jun 28 14:41 core -rw-r--r-- 1 PandaShen 197121 293 Jun 23 17:44 index.md
在开头前十位中,d为文件夹,-为文件,后九位就代表当前用户、用户所属组和其他用户的权限位,按每三位划分,分别代表读(r)、写(w)和执行(x),- 代表没有当前位对应的权限。
标识位代表着对文件的操作方式,如可读、可写、即可读又可写等等,如下表所示:
操作系统会为每个打开的文件分配一个名为文件描述符的数值标识,文件操作使用这些文件描述符来识别与追踪每个特定的文件。
Window 系统使用了一个不同但概念类似的机制来追踪资源,为方便用户,NodeJS 抽象了不同操作系统间的差异,为所有打开的文件分配了数值的文件描述符。
在 NodeJS 中,每操作一个文件,文件描述符是递增的,文件描述符一般从 3 开始,因为前面有 0、1、2三个比较特殊的描述符,分别代表 process.stdin(标准输入)、process.stdout(标准输出)和 process.stderr(错误输出)。
由于fs模块主要是操作文件的,所以常见的文件操作方法有如下一些:
常用的文件读取有readFileSync和readFile两个方法。其中,readFileSync表示同步读取,如下: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let buf = fs.readFileSync("1.txt"); let data = fs.readFileSync("1.txt", "utf8"); console.log(buf); // <Buffer 48 65 6c 6c 6f> console.log(data); // Hello
readFile为异步读取方法, readFile 与 readFileSync 的前两个参数相同,最后一个参数为回调函数,函数内有两个参数 err(错误)和 data(数据),该方法没有返回值,回调函数在读取文件成功后执行。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fs.readFile("1.txt", "utf8", (err, data) => { if(!err){ console.log(data); // Hello } });
文件写入需要用到writeFileSync和writeFile两个方法。writeFileSync表示同步写入,如下所示。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fs.writeFileSync("2.txt", "Hello world"); let data = fs.readFileSync("2.txt", "utf8"); console.log(data); // Hello world
writeFile表示异步写入,writeFile 与 writeFileSync 的前三个参数相同,最后一个参数为回调函数,函数内有一个参数 err(错误),回调函数在文件写入数据成功后执行。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fs.writeFile("2.txt", "Hello world", err => { if (!err) { fs.readFile("2.txt", "utf8", (err, data) => { console.log(data); // Hello world }); } });
文件追加写入需要用到appendFileSync和appendFile两个方法。appendFileSync表示同步写入,如下。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fs.appendFileSync("3.txt", " world"); let data = fs.readFileSync("3.txt", "utf8");
appendFile表示异步追加写入,方法 appendFile 与 appendFileSync 的前三个参数相同,最后一个参数为回调函数,函数内有一个参数 err(错误),回调函数在文件追加写入数据成功后执行,如下所示。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fs.appendFile("3.txt", " world", err => { if (!err) { fs.readFile("3.txt", "utf8", (err, data) => { console.log(data); // Hello world }); } });
创建目录主要有mkdirSync和mkdir两个方法。其中,mkdirSync为同步创建,参数为一个目录的路径,没有返回值,在创建目录的过程中,必须保证传入的路径前面的文件目录都存在,否则会抛出异常。
// 假设已经有了 a 文件夹和 a 下的 b 文件夹 fs.mkdirSync("a/b/c")
mkdir为异步创建,第二个参数为回调函数,如下所示。
fs.mkdir("a/b/c", err => { if (!err) console.log("创建成功"); });
流(Stream)是一种数据传输的手段,是一种端到端信息交换的方式,而且是有顺序的,是逐块读取数据、处理内容,用于顺序读取输入或写入输出。在Node中,Stream分成三部分:source、dest、pipe。
其中,在source和dest之间有一个连接的管道pipe,它的基本语法是source.pipe(dest),source和dest就是通过pipe连接,让数据从source流向dest,如下图所示:
在Node,流可以分成四个种类:
在Node的HTTP服务器模块中,request 是可读流,response 是可写流。对于fs 模块来说,能同时处理可读和可写文件流可读流和可写流都是单向的,比较容易理解。而Socket是双向的,可读可写。
在Node中,比较的常见的全双工通信就是websocket,因为发送方和接受方都是各自独立的方法,发送和接收都没有任何关系。
基本的使用方法如下:
const { Duplex } = require('stream'); const myDuplex = new Duplex({ read(size) { // ... }, write(chunk, encoding, callback) { // ... } });
流的常见使用场景有:
流一个常见的使用场景就是网络请求,比如使用stream流返回文件,res也是一个stream对象,通过pipe管道将文件数据返回。
const server = http.createServer(function (req, res) { const method = req.method; // get 请求 if (method === 'GET') { const fileName = path.resolve(__dirname, 'data.txt'); let stream = fs.createReadStream(fileName); stream.pipe(res); } }); server.listen(8080);
文件的读取也是流操作,创建一个可读数据流readStream,一个可写数据流writeStream,通过pipe管道把数据流转过去。
const fs = require('fs') const path = require('path') // 两个文件名 const fileName1 = path.resolve(__dirname, 'data.txt') const fileName2 = path.resolve(__dirname, 'data-bak.txt') // 读取文件的 stream 对象 const readStream = fs.createReadStream(fileName1) // 写入文件的 stream 对象 const writeStream = fs.createWriteStream(fileName2) // 通过 pipe执行拷贝,数据流转 readStream.pipe(writeStream) // 数据读取完成监听,即拷贝完成 readStream.on('end', function () { console.log('拷贝完成') })
另外,一些打包工具,Webpack和Vite等都涉及很多流的操作。
Node.js 在主线程里维护了一个事件队列,当接到请求后,就将该请求作为一个事件放入这个队列中,然后继续接收其他请求。当主线程空闲时(没有请求接入时),就开始循环事件队列,检查队列中是否有要处理的事件,这时要分两种情况:如果是非 I/O 任务,就亲自处理,并通过回调函数返回到上层调用;如果是 I/O 任务,就从 线程池 中拿出一个线程来处理这个事件,并指定回调函数,然后继续循环队列中的其他事件。
当线程中的 I/O 任务完成以后,就执行指定的回调函数,并把这个完成的事件放到事件队列的尾部,等待事件循环,当主线程再次循环到该事件时,就直接处理并返回给上层调用。 这个过程就叫 事件循环 (Event Loop),其运行原理如下图所示。
从左到右,从上到下,Node.js 被分为了四层,分别是 应用层、V8引擎层、Node API层 和 LIBUV层。
在Node中,我们所说的事件循环是基于libuv实现的,libuv是一个多平台的专注于异步IO的库。上图的EVENT_QUEUE 给人看起来只有一个队列,但事实上EventLoop存在6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一个先进先出的回调队列。
事件循环一共可以分成了六个阶段,如下图所示。
每个阶段对应一个队列,当事件循环进入某个阶段时, 将会在该阶段内执行回调,直到队列耗尽或者回调的最大数量已执行, 那么将进入下一个处理阶段,如下图所示。
前文说过,Node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,而EventEmitter 就是Node实现事件驱动的基础。在EventEmitter的基础上,Node 几乎所有的模块都继承了这个类,这些模块拥有了自己的事件,可以绑定、触发监听器,实现了异步操作。
Node.js 里面的许多对象都会分发事件,比如 fs.readStream 对象会在文件被打开的时候触发一个事件,这些产生事件的对象都是 events.EventEmitter 的实例,用于将一个或多个函数绑定到命名事件上。
Node的events模块只提供了一个EventEmitter类,这个类实现了Node异步事件驱动架构的基本模式:观察者模式。
在这种模式中,被观察者(主体)维护着一组其他对象派来(注册)的观察者,有新的对象对主体感兴趣就注册观察者,不感兴趣就取消订阅,主体有更新会依次通知观察者,使用方式如下。
const EventEmitter = require('events') class MyEmitter extends EventEmitter {} const myEmitter = new MyEmitter() function callback() { console.log('触发了event事件!') } myEmitter.on('event', callback) myEmitter.emit('event') myEmitter.removeListener('event', callback);
在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通过实例对象的on方法注册一个名为event的事件,通过emit方法触发该事件,而removeListener用于取消事件的监听。
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外,其他常用的方法还有如下一些:
EventEmitter其实是一个构造函数,内部存在一个包含所有事件的对象。
class EventEmitter { constructor() { this.events = {}; } }
其中,events存放的监听事件的函数的结构如下:
{ "event1": [f1,f2,f3], "event2": [f4,f5], ... }
然后,开始一步步实现实例方法,首先是emit,第一个参数为事件的类型,第二个参数开始为触发事件函数的参数,实现如下:
emit(type, ...args) { this.events[type].forEach((item) => { Reflect.apply(item, this, args); }); }
实现了emit方法之后,然后依次实现on、addListener、prependListener这三个实例方法,它们都是添加事件监听触发函数的。
on(type, handler) { if (!this.events[type]) { this.events[type] = []; } this.events[type].push(handler); } addListener(type,handler){ this.on(type,handler) } prependListener(type, handler) { if (!this.events[type]) { this.events[type] = []; } this.events[type].unshift(handler); }
移除事件监听,可以使用方法removeListener/on。
removeListener(type, handler) { if (!this.events[type]) { return; } this.events[type] = this.events[type].filter(item => item !== handler); } off(type,handler){ this.removeListener(type,handler) }
实现once方法, 再传入事件监听处理函数的时候进行封装,利用闭包的特性维护当前状态,通过fired属性值判断事件函数是否执行过。
once(type, handler) { this.on(type, this._onceWrap(type, handler, this)); } _onceWrap(type, handler, target) { const state = { fired: false, handler, type , target}; const wrapFn = this._onceWrapper.bind(state); state.wrapFn = wrapFn; return wrapFn; } _onceWrapper(...args) { if (!this.fired) { this.fired = true; Reflect.apply(this.handler, this.target, args); this.target.off(this.type, this.wrapFn); } }
下面是完成的测试代码:
class EventEmitter { constructor() { this.events = {}; } on(type, handler) { if (!this.events[type]) { this.events[type] = []; } this.events[type].push(handler); } addListener(type,handler){ this.on(type,handler) } prependListener(type, handler) { if (!this.events[type]) { this.events[type] = []; } this.events[type].unshift(handler); } removeListener(type, handler) { if (!this.events[type]) { return; } this.events[type] = this.events[type].filter(item => item !== handler); } off(type,handler){ this.removeListener(type,handler) } emit(type, ...args) { this.events[type].forEach((item) => { Reflect.apply(item, this, args); }); } once(type, handler) { this.on(type, this._onceWrap(type, handler, this)); } _onceWrap(type, handler, target) { const state = { fired: false, handler, type , target}; const wrapFn = this._onceWrapper.bind(state); state.wrapFn = wrapFn; return wrapFn; } _onceWrapper(...args) { if (!this.fired) { this.fired = true; Reflect.apply(this.handler, this.target, args); this.target.off(this.type, this.wrapFn); } } }
中间件(Middleware)是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,它使用系统软件所提供的基础服务(功能),衔接网络上应用系统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的应用,能够达到资源共享、功能共享的目的。 在Node中,中间件主要是指封装http请求细节处理的方法。例如,在express、koa等web框架中,中间件的本质为一个回调函数,参数包含请求对象、响应对象和执行下一个中间件的函数,架构示意图如下。
通常,在这些中间件函数中,我们可以执行业务逻辑代码,修改请求和响应对象、返回响应数据等操作。
Koa是基于Node当前比较流行的web框架,本身支持的功能并不多,功能都可以通过中间件拓展实现。 Koa 并没有捆绑任何中间件, 而是提供了一套优雅的方法,帮助开发者快速而愉快地编写服务端应用程序。
Koa 中间件采用的是洋葱圈模型,每次执行下一个中间件都传入两个参数:
通过前面的介绍,我们知道了Koa 中间件本质上就是一个函数,可以是 async 函数,也可以是普通函数。下面就针对koa进行中间件的封装:
// async 函数 app.use(async (ctx, next) => { const start = Date.now(); await next(); const ms = Date.now() - start; console.log(`${ctx.method} ${ctx.url} - ${ms}ms`); }); // 普通函数 app.use((ctx, next) => { const start = Date.now(); return next().then(() => { const ms = Date.now() - start; console.log(`${ctx.method} ${ctx.url} - ${ms}ms`); }); });
当然,我们还可以通过中间件封装http请求过程中几个常用的功能:
token校验
module.exports = (options) => async (ctx, next) { try { // 获取 token const token = ctx.header.authorization if (token) { try { // verify 函数验证 token,并获取用户相关信息 await verify(token) } catch (err) { console.log(err) } } // 进入下一个中间件 await next() } catch (err) { console.log(err) } }
日志模块
const fs = require('fs') module.exports = (options) => async (ctx, next) => { const startTime = Date.now() const requestTime = new Date() await next() const ms = Date.now() - startTime; let logout = `${ctx.request.ip} -- ${requestTime} -- ${ctx.method} -- ${ctx.url} -- ${ms}ms`; // 输出日志文件 fs.appendFileSync('./log.txt', logout + '\n') }
Koa存在很多第三方的中间件,如koa-bodyparser、koa-static等。
koa-bodyparserkoa-bodyparser 中间件是将我们的 post 请求和表单提交的查询字符串转换成对象,并挂在 ctx.request.body 上,方便我们在其他中间件或接口处取值。
// 文件:my-koa-bodyparser.js const querystring = require("querystring"); module.exports = function bodyParser() { return async (ctx, next) => { await 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 // 存储数据的数组 let dataArr = []; // 接收数据 ctx.req.on("data", data => dataArr.push(data)); // 整合数据并使用 Promise 成功 ctx.req.on("end", () => { // 获取请求数据的类型 json 或表单 let contentType = ctx.get("Content-Type"); // 获取数据 Buffer 格式 let data = Buffer.concat(dataArr).toString(); if (contentType === "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") { // 如果是表单提交,则将查询字符串转换成对象赋值给 ctx.request.body ctx.request.body = querystring.parse(data); } else if (contentType === "applaction/json") { // 如果是 json,则将字符串格式的对象转换成对象赋值给 ctx.request.body ctx.request.body = JSON.parse(data); } // 执行成功的回调 resolve(); }); }); // 继续向下执行 await next(); }; };
koa-statickoa-static 中间件的作用是在服务器接到请求时,帮我们处理静态文件,比如。
const fs = require("fs"); const path = require("path"); const mime = require("mime"); const { promisify } = require("util"); // 将 stat 和 access 转换成 Promise const stat = promisify(fs.stat); const access = promisify(fs.access) module.exports = function (dir) { return async (ctx, next) => { // 将访问的路由处理成绝对路径,这里要使用 join 因为有可能是 / let realPath = path.join(dir, ctx.path); try { // 获取 stat 对象 let statObj = await stat(realPath); // 如果是文件,则设置文件类型并直接响应内容,否则当作文件夹寻找 index.html if (statObj.isFile()) { ctx.set("Content-Type", `${mime.getType()};charset=utf8`); ctx.body = fs.createReadStream(realPath); } else { let filename = path.join(realPath, "index.html"); // 如果不存在该文件则执行 catch 中的 next 交给其他中间件处理 await access(filename); // 存在设置文件类型并响应内容 ctx.set("Content-Type", "text/html;charset=utf8"); ctx.body = fs.createReadStream(filename); } } catch (e) { await next(); } } }
总的来说,在实现中间件时候,单个中间件应该足够简单,职责单一,中间件的代码编写应该高效,必要的时候通过缓存重复获取数据。
JWT(JSON Web Token),本质就是一个字符串书写规范,作用是用来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递安全可靠的,如下图。
在目前前后端分离的开发过程中,使用token鉴权机制用于身份验证是最常见的方案,流程如下:
Token,分成了三部分,头部(Header)、载荷(Payload)、签名(Signature),并以.
进行拼接。其中头部和载荷都是以JSON格式存放数据,只是进行了编码,示意图如下。
每个JWT都会带有头部信息,这里主要声明使用的算法。声明算法的字段名为alg,同时还有一个typ的字段,默认JWT即可。以下示例中算法为HS256:
{ "alg": "HS256", "typ": "JWT" }
因为JWT是字符串,所以我们还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Base64编码,编码后字符串如下:
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
载荷即消息体,这里会存放实际的内容,也就是Token的数据声明,例如用户的id和name,默认情况下也会携带令牌的签发时间iat,通过还可以设置过期时间,如下:
{ "sub": "1234567890", "name": "John Doe", "iat": 1516239022 }
同样进行Base64编码后,字符串如下:
eyJzdWIiOiIxMjM0NTY3ODkwIiwibmFtZSI6IkpvaG4gRG9lIiwiaWF0IjoxNTE2MjM5MDIyfQ
签名是对头部和载荷内容进行签名,一般情况,设置一个secretKey,对前两个的结果进行HMACSHA25算法,公式如下:
Signature = HMACSHA256(base64Url(header)+.+base64Url(payload),secretKey)
因此,就算前面两部分数据被篡改,只要服务器加密用的密钥没有泄露,得到的签名肯定和之前的签名也是不一致的。
通常,Token的使用分成了两部分:生成token和校验token。
借助第三方库jsonwebtoken,通过jsonwebtoken 的 sign 方法生成一个 token。sign有三个参数:
下面是一个前端生成token的例子:
const crypto = require("crypto"), jwt = require("jsonwebtoken"); // TODO:使用数据库 // 这里应该是用数据库存储,这里只是演示用 let userList = []; class UserController { // 用户登录 static async login(ctx) { const data = ctx.request.body; if (!data.name || !data.password) { return ctx.body = { code: "000002", message: "参数不合法" } } const result = userList.find(item => item.name === data.name && item.password === crypto.createHash('md5').update(data.password).digest('hex')) if (result) { // 生成token const token = jwt.sign( { name: result.name }, "test_token", // secret { expiresIn: 60 * 60 } // 过期时间:60 * 60 s ); return ctx.body = { code: "0", message: "登录成功", data: { token } }; } else { return ctx.body = { code: "000002", message: "用户名或密码错误" }; } } } module.exports = UserController;
在前端接收到token后,一般情况会通过localStorage进行缓存,然后将token放到HTTP 请求头Authorization 中,关于Authorization 的设置,前面需要加上 Bearer ,注意后面带有空格,如下。
axios.interceptors.request.use(config => { const token = localStorage.getItem('token'); config.headers.common['Authorization'] = 'Bearer ' + token; // 留意这里的 Authorization return config; })
首先,我们需要使用 koa-jwt 中间件进行验证,方式比较简单,在路由跳转前校验即可,如下。
app.use(koajwt({ secret: 'test_token' }).unless({ // 配置白名单 path: [/\/api\/register/, /\/api\/login/] }))
使用koa-jwt中间件进行校验时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获取用户token信息的方法如下:
router.get('/api/userInfo',async (ctx,next) =>{ const authorization = ctx.header.authorization // 获取jwt const token = authorization.replace('Beraer ','') const result = jwt.verify(token,'test_token') ctx.body = result }
注意:上述的HMA256加密算法为单秘钥的形式,一旦泄露后果非常的危险。
在分布式系统中,每个子系统都要获取到秘钥,那么这个子系统根据该秘钥可以发布和验证令牌,但有些服务器只需要验证令牌。这时候可以采用非对称加密,利用私钥发布令牌,公钥验证令牌,加密算法可以选择RS256等非对称算法。
除此之外,JWT鉴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Node作为一门服务端语言,性能方面尤为重要,其衡量指标一般有如下几点:
对于CPU的指标,主要关注如下两点:
这两个指标都是用来评估系统当前CPU的繁忙程度的量化指标。Node应用一般不会消耗很多的CPU,如果CPU占用率高,则表明应用存在很多同步操作,导致异步任务回调被阻塞。
内存是一个非常容易量化的指标。 内存占用率是评判一个系统的内存瓶颈的常见指标。 对于Node来说,内部内存堆栈的使用状态也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,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来获取内存的相关数据:
// /app/lib/memory.js const os = require('os'); // 获取当前Node内存堆栈情况 const { rss, heapUsed, heapTotal } = process.memoryUsage(); // 获取系统空闲内存 const sysFree = os.freemem(); // 获取系统总内存 const sysTotal = os.totalmem(); module.exports = { memory: () => { return { sys: 1 - sysFree / sysTotal, // 系统内存占用率 heap: heapUsed / headTotal, // Node堆内存占用率 node: rss / sysTotal, // Node占用系统内存的比例 } } }
在Node中,一个进程的最大内存容量为1.5GB,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请合理控制内存的使用。
硬盘的 IO 开销是非常昂贵的,硬盘 IO 花费的 CPU 时钟周期是内存的 164000 倍。内存 IO 比磁盘 IO 快非常多,所以使用内存缓存数据是有效的优化方法。常用的工具如 redis、memcached 等。
并且,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需要缓存,访问频率高,生成代价比较高的才考虑是否缓存,也就是说影响你性能瓶颈的考虑去缓存,并且而且缓存还有缓存雪崩、缓存穿透等问题要解决。
关于性能方面的监控,一般情况都需要借助工具来实现,比如Easy-Monitor、阿里Node性能平台等。
这里采用Easy-Monitor 2.0,其是轻量级的 Node.js 项目内核性能监控 + 分析工具,在默认模式下,只需要在项目入口文件 require 一次,无需改动任何业务代码即可开启内核级别的性能监控分析。
Easy-Monitor 的使用也比较简单,在项目入口文件中按照如下方式引入。
const easyMonitor = require('easy-monitor'); easyMonitor('项目名称');
打开你的浏览器,访问 http://localhost:12333 ,即可看到进程界面,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官网
关于Node的性能优化的方式有如下几个:
每个版本的性能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:
在Node中,很多对象都实现了流,对于一个大文件可以通过流的形式发送,不需要将其完全读入内存。
const http = require('http'); const fs = require('fs'); // 错误方式 http.createServer(function (req, res) { fs.readFile(__dirname + '/data.txt', function (err, data) { res.end(data); }); }); // 正确方式 http.createServer(function (req, res) { const stream = fs.createReadStream(__dirname + '/data.txt'); stream.pipe(res); });
合并查询,将多次查询合并一次,减少数据库的查询次数。
// 错误方式 for user_id in userIds let account = user_account.findOne(user_id) // 正确方式 const user_account_map = {} // 注意这个对象将会消耗大量内存。 user_account.find(user_id in user_ids).forEach(account){ user_account_map[account.user_id] = account } for user_id in userIds var account = user_account_map[user_id]
在 V8 中,主要将内存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两代:
若新生代内存空间不够,直接分配到老生代。通过减少内存占用,可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。如果有内存泄露,也会导致大量的对象存储到老生代中,服务器性能会大大降低,比如下面的例子。
const buffer = fs.readFileSync(__dirname + '/source/index.htm'); app.use( mount('/', async (ctx) => { ctx.status = 200; ctx.type = 'html'; ctx.body = buffer; leak.push(fs.readFileSync(__dirname + '/source/index.htm')); }) ); const leak = [];
当leak的内存非常大的时候,就有可能造成内存泄露,应当避免这样的操作。
减少内存使用,可以明显的提高服务性能。而节省内存最好的方式是使用池,其将频用、可复用对象存储起来,减少创建和销毁操作。例如有个图片请求接口,每次请求,都需要用到类。若每次都需要重新new这些类,并不是很合适,在大量请求时,频繁创建和销毁这些类,造成内存抖动。而使用对象池的机制,对这种频繁需要创建和销毁的对象保存在一个对象池中,从而避免重读的初始化操作,从而提高框架的性能。
更多编程相关知识,请访问:编程视频!!
以上就是总结分享一些基于Node.js的前端面试题(附解析)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zzsucai.com其它相关文章!